2005年12月29日,星期四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四版:天下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效益审计堵住“合法”背后的黑洞
张晓松

  今年6月,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审计报告中,有关10户中央企业原领导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数字耐人寻味:这项审计共查出转移挪用、贪污受贿等涉嫌经济犯罪金额16亿元,而由于决策失误、管理不善等造成的损失却高达145亿元。
    
    “财政资金是‘唐僧肉’,不吃白不吃”
    脱离现实、过分超前、盲目、轻率决策,使一些工程项目从立项起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,而一些违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“政绩工程”“形象工程”,更是造成了巨额损失浪费。审计署副审计长刘家义谈到投资效益时曾经举了两个例子:西部某贫困县在县城建中心广场,面积5.2万平方米,是天安门广场的二分之一;还是西部某贫困县,修了个占地100多亩的县城广场,投资额竟然达到全县当年财政总收入的15%。
    许多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的损失浪费也是惊人的。2004年,山东省审计厅对省体育中心改造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,结果发现,参与这一工程的25家施工单位都存在着高估冒算问题,有的重复计算工程量,有的变更设计,有的不履行约定。提报的约1.8亿元工程价款中竟有四分之一是“水分”。
   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经营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效益。2002年12月,天津市耗资1亿多元建成纪庄子污水回用项目。但是,由于企业成本负担较重,再加上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不够、价格杠杆作用发挥不好等因素,水厂运行9个月每天售出的水量仅相当于设计能力的1%,累计亏损120万元。
    
    “拿出几百万看住几十亿,合算”
    青岛市是我国最早开始效益审计的地区之一。据青岛市审计局局长马青山介绍,从2002年至今,这个局开展了18个专项效益审计项目,通过审计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财政资金。仅政府投资审计一项,不到两年时间就为国家节省工程款4.8亿元,平均每个投资审计人员就为国家节省资金过千万。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多次表示:“拿出几百万看住几十亿,合算。”
    
    “到2007年,我们要把一半力量投入到效益审计上”    
    “尽管效益审计是大势所趋,并在一些地方取得了显著成果,也普遍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,但要想在全国推广这一先进的审计理念,为时尚早。”审计署科研所副研究员刘力云认为,目前制约效益审计的因素还很多。
    首先,效益审计是对政府行为经济性、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,必须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较为真实、合法的基础上。而在我国,财政财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问题还没完全解决,审计部门面对的审计对象往往存在着一些违法违规行为。在目前环境下,要想推广效益审计,必须先解决好真实、合法的问题。
    其次,效益审计的法制基础尚未完全建立。审计法规定,审计机关应对财政、财务收支的真实、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,但却没有明确提出效益审计的目标、范围、内涵、责任、权利和义务等,法律授权并不完备。据刘力云介绍,深圳、青岛等地相继出台了有关效益审计的地方性法规,这也是这些地方能够较好开展效益审计的重要原因。
    据了解,在2003年,审计署就已将效益审计列入《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》。审计长李金华多次强调,在审计工作中,要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,逐年加大效益审计分量,争取到2007年,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。